侯和三桓就万万无法接受这种处置,所以无恤才玩了偷梁换柱之计,算是将此事一劳永逸地解决了。
&esp;&esp;阳虎也是个拉仇恨的奇才,除了齐、鲁以后会彻底视阳虎为死敌外,宋、卫、郑也对他十分厌恶,恨不能杀之而后快。如此看来,阳虎的确是除了赵氏庇护再无处可去了。
&esp;&esp;“他若是识时务,用新的身份好好为赵氏服务还好,如若不然,我请求父亲杀一家臣,如屠一犬耳!”
&esp;&esp;……
&esp;&esp;赵鞅今日要与无恤和众军吏商议的,是开春后赵兵的行动问题,在此之前,他先宣布了几个刚刚接到的情报。
&esp;&esp;与秦邑的日益安定相反,外面的坏消息一个接一个。
&esp;&esp;齐国平阴一带的疫情一天比一天严重,粗略统计。目前已有数百人病亡,近千人感染,其中随齐侯南下的齐卒占了半数。因为疫情太重,齐国人人自危,各级吏卒均无心公事,不少人告假归家。高张早先令各邑严守边界,禁民众流动的命令亦渐渐形同虚设了。
&esp;&esp;平阴附近的齐人为避疫病,一拨又一拨地向其他地区逃亡,他们中为数不少的人已经感染上了伤寒,这更加剧了齐国的疫情,已经如滔滔洪水之势。
&esp;&esp;更有甚者,一些齐人还往南走,试图逃到防疫极其严格的西鲁来,他们听说这里能得到妥善的治疗和安置。然而秦邑、郿邑两处已经得到了赵无恤的命令。决不允许人口流动出现,所以死守关防,不放任何人进入。这要换了以往,已邑的民众增多,可是一个大大的政绩。
&esp;&esp;于是齐人们无可奈何,只能绕过这两处,往东西两侧移动,往西的去了卫国。往东的去了因为寒冬沼泽结冰,可以顺利抵达的须句城。这时代一方面是小邦寡民。鸡犬相闻而终生不见;另一方面也存在民众的跨国流动,所以到了战国时,魏惠王还为“寡人之民不加多,邻国之民不见少”而郁闷不已。
&esp;&esp;除了赵无恤主持的西鲁各邑,其余邦国哪有这种意识和组织度?齐国流民们轻易便进入了卫国和须句,据说陆续出现了病症。引发了恐慌,但为时晚矣,齐国,还有这两处的伤寒想要好转,得等到春分之后了。
&esp;&esp;“以上是关于疫病的。此外还有军政上的。”赵鞅沉吟了片刻后,才阴着脸继续说道:“是个坏消息,鲜虞乘着齐晋交战,受了齐人蛊惑,举国叛晋了!”
&esp;&esp;“什么!”此言一出,厅堂内的众人纷纷面露惊讶。
&esp;&esp;……
&esp;&esp;赵鞅所说的鲜虞,也就是后世的中山国,虽称姬姓后裔,但不知是真是假,或是当年姬周尚在戎狄之间时分出去的支系,和骊戎、狐戎的情况类似。
&esp;&esp;但进入春秋后,鲜虞无论是文化上还是语言上,都属于白狄(衣色尚白,不是皮肤白色)东进到河北中部的一支,这是确凿无疑的。
&esp;&esp;鄢陵之战时,范文子就曾叙述过晋国先君面对的四大强敌:“秦、狄、齐、楚皆强,不尽力,子孙将弱。今三强服矣,敌楚而已。”
&esp;&esp;白狄一度是让晋国头疼的敌人,双方战和姻亲不绝,但这些组织度不高的迁徙部族最终四分五裂。其中剩下最强大的一部分,就是东进到了太行山两侧,还有河北中部的鲜虞国,他们还建立了鼓、肥两个与国,与中原诸侯抗衡。
&esp;&esp;不幸的是,他们碰上的不是百年前羸弱的邢、卫,而是正值弭兵之会后,开始向外围扩张的晋国。中行穆子灭鲜虞的同盟鼓、肥,将他们变成了中行氏的大邑,最后连鲜虞也不得不对晋屈从,以”鲜虞子“的蛮夷戎狄之君名号陪添晋国盟邦末席。
&esp;&esp;但如今,在晋国将弱之际,这些对晋国驱使早已不满的狄人果然又叛了。
&esp;&esp;赵鞅恨恨的说道:“本来齐军在西鲁大败归国,中行、范、邯郸等若是有些见识,就该渡过黄河猛攻夷仪,陈氏必然无法支撑,夺回此地如囊中取物。但鲜虞却在彼辈擅长作战的冬日发兵万余,袭击鼓、肥两邑,中行氏顾此失彼,夷仪是彻底夺不回来了。”
&esp;&esp;“而邯郸氏的领域也受到骚扰,范氏见这两家都归领地防守,自己也索性回朝歌了,我赵氏正面迎击齐军,为彼辈造就了绝佳的机遇,便被如此错过,真是可恨!归国之后,我定然要上书君上,诉讼彼辈纵敌,失地之罪,将旧账新帐一起清算!”
&esp;&esp;赵无恤在印在脑袋里的地图上俯瞰,鲜虞,这个已经被晋国人视若隶臣的狄人邦国人口不过二三十万,占据的多为后世常山的山峦崎岖,难以耕种之地。可哪怕到了后来的中山国,这些白狄仍然是战斗力极强的,敢与七雄并列王号,如今他们轻轻一个